

邵大妈做的馄饨只只起泡
《快报时间》开设《哪里有你牵肠挂肚的那一碗馄饨》专题,详细介绍了杭州城区地道、好吃的馄饨,给读者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,吃货们大呼过瘾。
前不久,65岁的丁永富大伯打进85100000热线,说五六十年前,杭州凤起路的余官巷卫观里10号的墙门里,有23户人家,有一大半以卖馄饨为生,是当时的一道风景线。当时馄饨一毛钱一碗,香啊!现在的馄饨根本不能比了。
余官巷卫观里10号,就
是现在的余官巷10号,在凤起路与中山北路的西北面。以前青砖灰瓦的老墙门,现在已经成了一家礼品店,周边更是高楼林立,老墙门的踪迹已难寻。
“当时的卫观里巷子深不到10米,宽2.5米,一共23户人家,家家户户依靠着墙门相邻而居,喝着同一口井水,邻里关系非常亲密。”丁永富大伯说。
和余官巷这23户普通人家相比,相邻的茶叶弄里,住着一大批做茶叶生意的商贩,生活相对富裕。
丁大伯说,当时的余官巷旁边还有个庙,到1958年,改建成了杭州钟表厂的厂房,之后,钟表厂的一些职工也住进了余官巷里。
余官巷里的23户人家大都以卖馄饨为生,什么时候开始的?丁大伯说记不太清了,只知道从他记事起就开始了,他爸爸就是卖馄饨的。
“解放前后,杭州的城区不大,巷子里的人挑着馄饨摊出去,基本把大街小巷跑遍了。”
挑担的扁担有40厘米宽
馄饨小贩走街串巷但从不串街
“嘟、嘟、嘟……”每逢夜幕降临,余官巷里馄饨人家,挑着担子,敲着竹筒,鱼贯而出。
“白天大家都要做生活,街上人不多,而且要准备食材,所以只好晚上出门了。”丁永富大伯的老伴邵毓秀,娘家也是卖馄饨的,父亲出门之前,都由她在家帮忙备好食材。
走街串巷的馄饨挑子是很有特色的——
一根扁担挑着两只竹箱,一只竹箱子分3层,最下层放着柴火,中间一层是只小柴炉,最上面是口铁锅;另一个箱子有五层抽屉,上四层抽屉放着包好的小馄饨,最下一层是装满清水的水桶。邵毓秀说,整副担子至少70多斤重。
等等,那碗筷、调味品搁在哪里呢?扁担上。
丁永富大伯说,当时馄饨挑子的扁担是特制的,长约1米,但宽却有40厘米,上面做了不少槽,各种调料、碗筷等等都搁在了扁担上。
挑着这么重的担子,再一边叫卖自然是非常吃力的事情,丁大伯说,所以那时馄饨挑子走街串巷时并不吆喝。担子的前端,除了挂着一个煤油灯,还有一个竹梆子——一个竹筒,中间挖出一个长方形的口子,走贩们边走边敲,“嘟、嘟、嘟”的竹梆声,在深夜的小巷子里能传出很远很远。
“只要听到竹梆一响,远远看到一盏煤油灯,大家就知道卖馄饨的来了。”
那时候做生意,不论大小,第一重要的是行规,跨界是为人不齿的,卖馄饨的也一样,你的挑子在哪条街、哪条巷,说好了,就是铁板钉钉的事情,很少会有“串街”的。
“我爸爸那时晚上出门卖馄饨,偶尔也会带上我。馄饨挑子晚上7点出门,要到凌晨收摊。”丁大伯回忆,他爸爸的“势力范围”大致北到凤起路,南到平海路,西至延安路,东到浣纱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