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我买的是肉串,可称重时却带着塑料袋一起称,这不等于塑料袋也卖好几块钱一斤了吗?”这样的疑问,很多成天逛市场的市民都深有感触。如今,虽然多数商家都能严格
自律,规范自身经营行为,但“称重不去皮”仍是少数食品经营者奉行的“潜规则”。不少市民感叹,“对商家来说,经济利益和口碑,到底哪个更重要?”市消协提醒消费者注意识别并拒绝这些搭车销售的塑料包装,减少经济损失。
现象:不去皮,袋子和商品一个价
很多市民都非常喜欢吃肉食制品。售货员提供一个比较厚实的塑料袋。装上肉食制品后,放在电子称上称重,请顾客付款。然而,很多人并没留意,自己的付款还包括了那个挺厚实的塑料袋。
前些日子,家住市区的姜先生买了点儿酱牛肉,单价是每斤45.9元。姜先生要了两小块,价钱是18元。虽然不太确定,但凭经验判断,姜先生感觉“那可怜巴巴的两小块带着卤汁的家伙”,绝对不应该是18元。回家以后,姜先生去菜市场用电子秤称了那个塑料袋的重量,竟然重达8克。也就是说,这8克的塑料袋也是按48.9元单价计算的,姜先生为这个塑料袋支付给了商家大约八角钱。
无论怎么看,这个塑料袋的成本都不会超过一角钱。商家在这一个塑料袋上就悄无声息地赚了消费者七角钱。姜先生说,他问过售货员,“不用你的塑料袋可不可以?”售货员说不行,这是公司的规定。“那么,先称好以后,再装袋子不行吗?”姜先生继续问,答复仍是“不可以”。
“称重不去皮”,在许多消费者眼中,早已是一种见怪不怪的现象了。连日来,记者在走访中看到,对于塑料袋所占的一点点重量,绝大部分顾客都不会计较。2月8日上午,记者在幸福中路一家超市看到,很多顾客都在排队称重,手中提着用塑料袋装着的水果或蔬菜,但没有一个人对塑料袋和商品一块儿称重提出异议。家住开元B区的刘先生告诉记者,他真没留意这个问题,没想到一个小袋子竟然可以卖出“猪肉价”。
超市:电子秤有去皮功能,不会欺骗顾客
消费者对“称重不去皮”感到麻木,而商家则感到委屈。采访中,部分商场、超市的经营者向记者表示,他们的电子秤都有“去皮”功能,不可能打着“免费”的旗号让消费者为塑料袋买单。
同样是在幸福中路这家超市,市民王素敏告诉记者,“据说超市的电子秤早就有‘去皮’功能了,可谁知道他们用没用呢?不是唬人的吧?”记者就这一问题询问了一位收银员,对方表示,“这是当然的,怎么可能在这个问题上骗人?”
对于部分市民的疑问,商家做出了相应的解释。在南大街一家超市,相关负责人岳经理向记者介绍了关于“电子秤去皮”的使用情况。“我们电子秤的‘去皮’功能是事先就调试好的,但毕竟它的工作原理是非常专业的,顾客不见得能听懂,收银员也很难讲清,只有设计该功能的工程师才知道。此外,电子秤要经过质监部门的检验,根本没有作假的空间”,岳经理说。
谈及“称重不去皮”这一“潜规则”,岳经理表示,事实上,绝大多数正规的商场、超市,都不会拿自己的形象和口碑去换取塑料袋的费用。对于姜先生所反映的“花酱牛肉的钱买塑料袋”问题,岳经理表示,这家生产肉食制品的公司在她们超市也设有专柜,但必须要使用超市提供的“去皮”电子秤,否则就不要想进场。
提醒:自带购物袋可摆脱“带皮””困扰
厚实塑料袋卖出猪肉价少数商家仍在“带皮称重”
在走访中记者发现,正如一些商家所言,多数正规商家早已摒弃了“称重不去皮”这一既损害消费者利益又损坏自身口碑的“潜规则”,仅有小部分商家仍奉为“金科玉律”。
市消协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,如今,消费者在购买食品的时候常常遇到这种情况,本以为一卷一卷的手撕袋都是商家送的,没想到却要收钱。这个手撕袋的价格可高可低,装苹果就按苹果的价格收费,装猪肉就按猪肉价格收费。目前来看,多数商家在“称重”问题上都能考虑到消费者的利益,但也有商家依然照旧。
食品称重到底应不应该“去皮”?记者查阅了相关的法律法规,并没有发现有明确规定。也正是因为这个空白的存在,给了少数商家可乘之机。市消协建议消费者,在购买需要塑料袋的食品时,一定要向商家索取发票或小票,上面要有商家的公章,不可随意丢弃,以便发生问题维权之需。
此外,虽然法律没有明文规定,但消费者仍然有自己选择的权利。如果消费者对商家称重结果不放心,可以到驻市场工商所设立的公平秤上复秤。此外,消费者也可以自己携带购物袋,不用商家提供的塑料袋;或者,消费者可以要求商家先称重,再用塑料袋装好。一般正规的商家都会答应消费者的合理要求。如果商家拒绝,消费者完全可以不在那里消费,不要把钱给这种黑心商家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