微企规模小,短时间内要想接下大订单并不容易。不过,昨日记者了解到,重庆有微企学习中小企业的做法,靠发展代工伙伴,在竞争激烈的布艺加工行业做大了蛋糕。在铜梁经营环保袋制造的一家微企,目前已发展多户代工厂商,成功签下几百万元的订单,其中,代工接单占到一半以上。
“现在已有梦柯达、赖茅酒业等多个大中型企业订购我们生产的环保袋。除了价格优势外,生产进度快是吸引这些合作商最重要的‘法宝’。”昨日,这家环保袋制造微企的老板、铜梁小伙周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。
几年前,从浙江宁波回乡的周均了解到,制销环保袋很有“钱途”。原因是,周边的合川、大足、潼南、荣昌几个区县都没有专门的厂商在做这种业务,而全县每天需要的环保袋成千上万,供不应求。周均利用仅有的5000元积蓄,到朝天门买来一台缝纫机和部分原材料,在家开起工来。
晚上生产、白天销售,周均初尝了创业甜头。但设备单一、规模局促的小作坊很快就不能满足订单需求了。不久后,政府大力扶持微型企业,周均的项目得到认可,于2011年1月创办了制袋厂。
去年春节,铜梁县政府抛出了30万个环保袋的订单,但要求5天内交货。“接下这个订单,销售额可超过百万元,我根本来不及仔细思考就接下了订单。”周均说,为了接订单,他把打工辛苦挣来的房子抵押给了银行,用贷款交了订单押金。然而,揽下订单后,周均却傻了眼——要完成这个订单,他每天起码要生产6万个环保袋,至少需要300台缝纫机同时开工才行。
“如果当时放弃这单生意,房子就会被没收。”情急之下,周均想起来,沿海城市的很多工厂做不完订单,就会找其他工厂代工。于是,周均在全县寻找代工伙伴,顺利地在规定时间内交了货。
这次经历让周均受益匪浅。之后,凡是自己厂里无法完成的订单,周均都会把多余的业务交给其他加工企业。
周均告诉记者,微企“抱团取暖”的做法不失为一种新的经营之道。通过这种代工模式,企业生产能力短时间内迅速就能扩展几倍,也不用眼睁睁地看着大订单擦肩而过了。同时,周均还充分利用高校资源,让企业成为在校大学生的“实习基地”,人工成本和场地成本等都能节约一些。目前,周均的企业已和多个知名品牌厂家结成合作关系,月营业额最高时可达200多万元。“今年公司还将添置了新的先进设备,扩展产品范围,经营布艺加工。”周均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