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变强制为倡议,以此激活公民的责任意识,这种做法的时机和切入点都很好,今后倡议绿色出行可成为深圳的惯例。”
——深圳都会城市研究院院长高海燕
自全市发起大运“绿色出行”以后,各政府单位和社会组织积极响应,推广这一公益理念。深圳都会城市研究院院长高海燕对此进行观察调研后,向本报表达了他作为城市发展管理研究者的这一观点。他认为深圳这种公共治理模式的转变意义深远,由“限制”转变成“倡议”进一步延续下去,将会成为深圳的城市惯例。
用倡导激活市民意识
“公共行为强制性转变为倡导公共行为准则,这样市民首先从心理上不会逆反,然后可以激活公民的责任意识,这对城市管理的发展建设,意义深远。”高海燕表示,细化到点上而言,公共服务与市民环保理念的彼此呼应与互动,为此次绿色出行提供了更坚实的支点。
“以往的城市管理模式,更多的是政府说什么,制定什么,市民就去照做什么,遵守什么,这样就把城市管理秩序的担子压在政府的身上,而因为缺乏互动,市民对政府还会存在不理解的逆反情绪。这样,一项规定和制度推广起来就要出现这样和那样的问题,但由‘强制’到‘倡导’的转变后,体现了政府积极亲民的态度,让市民可以亲身参与到城市公共管理模式的建设中来,那效果就会大不相同。”
高海燕注意到,为了给“绿色出行”提供更好的便利,政府部门推出了诸多实实在在的举措,如增加和更新公交车运力,完善公交工具之间的接驳,缩短地铁的行车间隔等等。更多的机关、企业为引导职工公交出行,制订了符合实际情况的解决方案,更好承担了自身的社会责任。这些,都是从目标和行动上,激活了市民的责任意识。
“如果尝试取得了成功,这种新型的模式就可以扩大到城市管理和社会生活的很多方面,如今后深圳每逢大型节假日也倡导市民绿色出行,每周有一天不开车上路等等,让这种观念延续下去并不断强化,从而形成这座城市自己的惯例。”
民间力量大有可为
对于此次倡议活动中,社会组织表现出来的积极响应态度,高海燕也认为,在建设城市公共管理新模式的过程中,民间力量大有可为。“社会组织对理念的推广力和公民的动员力是很强的,这也许是政府以往形成固有的管理手段所很难做到的。”因为大运“绿色出行”与市民的利益很紧密,而实现这个目标不是强制、限制,是倡议、呼吁,尊重了市民的主观选择性,也是对市民责任意识的检验,这种政府与民间共同建立社会公共秩序的模式,也一定会得到市民的响应和支持。
高海燕表示,在大运举办前夕倡导“绿色出行”,应该说时机和切入点都掌握得很好,政府听取了民间的意愿,民间支持了政府的倡导,这种良性互动可以继续扩大,为城市发展建设打下坚实的民意基础,有利于政府执行力的推进。“深圳的交通承载力已经达到极限,低碳出行应该成为一种生活方式,保护城市环境,人人负责任。”
光明新区
所有公务车
参加绿色出行
7月20日下午,光明新区召开“绿色出行”志愿行动动员部署会,新区党工委副书记、管委会副主任叶健德参加了会议。据悉,新区机关从21日起,全面启动公务车辆停驶申请工作,确保大运期间所有公务车辆100%参与“绿色出行”志愿行动,每天至少50%的公务车辆和私家车辆停驶。
会议号召新区全体机关工作人员、各企业、车主以及全体市民,积极投身于“绿色出行”志愿行动中,自觉自愿停用少用机动车辆,切实形成“人人来办大运会,人人都是东道主”的良好氛围,努力营造一个畅通、有序、安全的交通环境,在大运会的舞台上展示新区文明建设的新高度。为此,新区专门成立了以党工委副书记、管委会副主任叶健德为组长的新区“绿色出行”志愿行动领导小组。
此次志愿行动的参与范围包括公明、光明党工委、新区各局(办)、各中心、土地规划大队,市驻新区各单位,光明集团、经发公司、城投公司以及社区全体党员干部;实施时段为每日7时至20时(开闭幕式当天延长至24时);实施内容为机关公务车辆按规定比例停驶;其他车主自愿从三种(每日停驶,按机动车号牌最后一位阿拉伯数字对应行驶即单号单日、双号双日行驶,自愿若干天停驶)方式中选择并申报在实施期内停用少用车辆,参与行动车辆将统一粘贴专制荣誉车贴。公务车辆全部参与“绿色出行”活动,确保在实施日期内每天停驶不少于50%,在开闭幕式当天(8月12日及8月23日)停驶不少于80%,私家车辆在实施日期内统一停驶不少于50%。